讲座实录--从业者的智慧
发布时间:2015-06-01 01:01:01
5月12日下午15点,职前教育讲座第三场——“从业者的智慧”在大学生活动中心513报告厅隆重举办。本次的主讲嘉宾是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导、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教授。陈教授通过分享自己多年的人生经验,向同学们传授了从业者知人晓事的智慧。
讲座一开始,陈教授以风趣幽默的口吻介绍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从工农兵工科生到文科院系博导,从学生处、校友会领导,到名震圈内的领导艺术培训大师,陈教授游刃有余地转换着人生的角色,也从中参透了诸多为人处世的真谛。他将“政治挂帅、反复推敲、多谋善断、留有余地”的十六字箴言送给在场的同学们,并鼓励大家做一个有智慧的从业者。
那么,什么叫做有智慧的从业者呢?
陈教授坦言,智慧并不等于智商。名校大学生多半有着较高水平的智商,即较强的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力,这是读书深造的必要素质,然而,会读书并不等于会办事,智力与悟性、适应性等情商因素无关。在陈教授从事校友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他发现,毕业三十年之后发展最好的一批学生既不是当年在班级拔尖的同学,也不是班级垫底之人,而是有着良好智力水平、较高智慧水平的学生。可见,既会读书、也能办事才是取得成就的关键所在。接着,陈教授又向大家讲授了如何去做一个有智慧的从业者。
他指出,首先,同学们要善于选择,做一个亦巧亦拙之人,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趋利避害;其次,应在工作中尽全力做到令人满意,学习铁人王进喜勤快、周全、大气的精神。对此,陈教授解释到,身为下属,员工应积极勤奋地做事,把领导交付的工作当做作品而非任务来完成。然而,做的事多了,出错的概率也就变大,因此,“周全”就尤为重要。但是,一个人过于周全精细又容易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故而“大气”便成为了处事的关键;此外,陈老师建议,同学们要精于造势,把握好世事间“正与邪”的度,正可谓不正扶不了正,不“邪”压不住“邪”;最后,陈教授教导大家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好眼前事,勿要过分看重事情的结果,结果往往在不经意间收获,关键在于播种的过程。
据悉,“职前教育”系列讲座由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办,旨在帮助毕业生做好入职准备,提升职场适应力,本次讲座系最后一讲。至此,本学期“职前教育”系列讲座圆满结束。(作者/王宗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