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实录--从求职者到WEB平台总监
发布时间:2014-09-26 01:01:01
——校友陈斌的IT职场之路
一身干净利落的工作装,成熟而自信的眼神,朴素而有力的谈吐似乎与当年那个捏着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毕业证,站在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踌躇而犹豫的年轻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职业选择提供给当年的那个年轻人一展身手的机会?又是什么样的职场历练造就了他从一个普通软件工程师到360WEB平台总监的华丽蜕变?今天就让小编和大家一同透过“职场零距离”的校友讲座,一同探索陈斌师兄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
阔别多年,从当初以一个懵懂的求职者从母校走出去,半生职场拼搏,又以360WEB平台总监的职业身份回到母校,校友陈斌很真诚,也非常务实地带给大家一个信息量丰富的见面分享会。
事业规划第一站 北大方正初入道
和今天很多的应届毕业生一样,毕业于1988年的陈斌所面临的第一个职业难题就是如何选择自己的事业发展平台——是去月薪7000元风头正盛的华为,还是远赴北京加盟当时并未十分火热的北大方正?要知道月薪7000元的工作在26年前的人才市场是极具吸引力的。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困扰陈斌太久,在已签约华为之后,机缘巧合的一次北京之行意外的接触到了正如春苗一样蓬勃发展的北大方正,他几乎是果断地选择了这个远在北京的事业舞台“因为去北大方正我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业”,陈斌如是平静而有力的说道,眼神的交汇中流露着坚实的自信和收获的喜悦。
就这样,来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北大方正。但并不像传奇的童话故事中说的那样“从此过上了快乐而幸福的生活”。恰相反刚刚迈入职场,何况还是竞争机制最为激烈的IT行业,陈斌的这个“童话故事”一开始过得并不顺心,最大的麻烦就是大学生初入职场的水土不服,要知道,大学里面的教育是以理论基础为核心的,讲究的只是“结果正确”这样的成绩考核;而在职场,尤其是IT行业,市场价值的驱动推行的是“结果导向”的优化解决,仅仅输出正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地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在市场价值的规律下仔细考量大到一个终端产品,小到一段程序代码的实效性、持续性、可用性、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有时在leader眼中,一份整洁的代码往往就是一份好代码,因为这不仅反映出工程师的工作态度,也让代码本身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持续性大大加强。
另一方面由于在学校时陈斌热衷于C环境下的软件开发,而工作中自己的leader却要求用ASP脚本语言做网站,苦于认为ASP是一种低层级的脚本语言,陈斌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一度有抵触情绪,通过leader反复的思想工作最终迈过这道坎,出色地完成了网站开发工作。也让自己对底层的原理理解更深刻了,收获了很多,因此获得了公司的认可。
陈斌那一阵子还有一件烦心的事儿,这次倒不是工作思想消极,反而是“太积极”耽搁了工作。由于在工作中接触到了DCOM图像处理技术,陈斌非常感兴趣,大量查阅网络资料,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想要将DCOM的细枝末节的技术问题全部掌握,但是这样做却并未像预期的那样换来团队的赞许,反而因为太过于注重无关紧要的东西而耽搁个整体的开发工作导致自己受到责难。这也让陈斌深刻地意识到了,职场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差异,职场是一个结果导向的,推行的价值判断体系以“结果第一”为标准,任何别的行为如果与此相矛盾都不会获得职场价值体系的认可。
总结这一阶段的心得体会,陈斌深有感触地归纳了最关键的几条:
1、根据自己的兴趣做有动力的事
1、根据自己的兴趣做有动力的事
2、把握趋势,去最有把握的风口
3、不要被短期眼前的利益引诱,做一份有持续性的工作
4、去有空间的地方,太成熟的公司机会和空间也许相对更少
事业青年野蛮生长
接下来的三年,陈斌开始了他在北大方正的快速成长。任何的成功都是有代价的,每一个收获的果实背后都流淌着无尽的汗水。陈斌就像一个农夫一样——应该说比农夫更辛劳地开始了代码田地的辛勤耕作。每天起个大早,蹬十几公里的自行车去公司上班,辛苦工作,心无旁骛,除去吃饭时间外几乎无休地干到晚上11点,又踩十几公里的自行车回去。就是这样的工作节奏,陈斌坚持了整整三年,在这样的过程中,作为一颗IT界的新星,自己一步步地成长起来。即使工作已经如此繁重,陈斌依然挤出时间做了很多让人意外的个人开发。比如纯凭兴趣制作了大量美观漂亮的财务报表,让公司高层眼前一亮,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这个年轻小伙还能带给公司这样一份惊喜!又比如陈斌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当时的上网计费系统有很大的潜在缺陷,又由此自主开发了一款“上网计费精灵”流量监控软件,极大地方便了同事们的上网搜索,既贴心又实用,成为了公司里的人气之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看似小小的举动,陈斌吸引到了当时同在北大方正,日后成为中国互联网异军突起的周鸿祎的注意,这也为两人日后的共同奋斗埋下了伏笔。
就这样,这个主动要项目、努力自我成长、争取机会、死缠着别人问问题的年轻人,在经历了这样一段峥嵘岁月之后俨然成长为了一个可以独挡一面、能力出群的希望之星。回忆这段非常时光,作为师兄,陈斌也是颇有感触地总结了自己的体会:
1、 保持空杯心态
2、 不要只做符合预期的事,要超出预期
3、 多看多想,把握趋势,找准机会顺势而为
4、 提高职业层次,做“工程师”而不是“程序员”
5、 工作要有“骑士精神”般的荣誉感
追逐浪潮怒海争锋
因为之前和周鸿祎有过英雄相惜,日后加入360几乎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从一个相对稳定的大公司跳槽到一个不确定的创业团队,坚持这个看似平凡的词眼有时候却似乎成了命运的茫茫两岸,成功似乎总在那条汹涌大河的另一岸。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加入,又有很多人离开,在这样的压力环境中,陈斌选择了坚定地留下“我很清楚自己的需求”渡尽风雨的一句,简简单单却掷地有声。在这八年的拼搏中,陈斌最大的改变用他的话说“从工程师变成了半个产品经理”,如果说过去做的项目都只是池塘里的限定情景下的兴趣项目,那么现在就是投身到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实打实的怒海争锋!产品是唯一证明技术的点,好的产品对于一个团队非常重要。要有产品意识就需要控制好产品的环境,有良好的产品选择。工程师往往最能接触用户、了解用户,所以工程师要有破解用户背后隐藏需求的职业要求。从工程师到产品经理可以说是一个境界的飞跃,陈斌回忆起这一段往事也是沉甸甸的自豪。
由于周鸿祎对产品极致体验的追求,团队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周鸿祎常常为了一个图标的形状,几个字体的颜色大作文章,连问几个为什么?很多时候让负责项目的工程师无所适从,但正是这样的严苛的工作要求和环境控制,以及以网络安全为开发契机的独特窗口,让360能够在中国的互联网版图已经被BAT三分天下的战局中挤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发展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第四极。对于陈斌来说,这是一个自我与创业团队同步成长的过程,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助力陈斌完成了职业生涯的华丽蜕变,不仅仅是工作能力的提高,更是事业眼界的延拓。
如今已近不惑之年的陈斌或许已经攒足了厚积薄发的劲儿,持续性的自我成长和完整连续的事业发展已经赋予了他更上一层楼的实力,在讲座的最后,思路明晰地展现360的事业规划,丰富多样的产品生态系统,宏观的市场布局让与会者对360,对陈斌都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