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群:拨开迷障见内心
发布时间:2016-04-29 01:01:01
咨询师 何立群
S同学,男,21岁,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某地级市人。独生子,家庭条件一般,父母亲工作不是太稳定,工资也不高。
他觉得自己没有保研资格,他不知道自己是应该考研还是工作。一方面,觉得能准备一年专业知识,日后从事科研工作,是很好的。另一方面,也觉得能早一些去社会上闯荡也是不错的,渴望独立。总觉得自己的兴趣过于广泛,什么事都想做一做。如果是工作的话,也不太清楚自己应该具体做些什么活。
希望咨询师能帮助抉择究竟该考研还是该找工作,同时也能帮他认识到自己最大的兴趣是在哪里。
担任郭学校内文字记者,做过兼职挣点零花钱。在武汉市博物馆做过一年志愿解说员。参加郭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担任过学生班主任。业余爱好是跑步、踢球和读书。以上经历都表明这是一个优秀且进取向上的学生。
担任班长,但觉得自己内向,希望改善人际关系,和班里同学走得近一点。
听到他表述咨询需求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孩子把我当成超人了,这么多问题都希望我这个咨询师能帮他解决掉。但是我不能有压力,因为我不能被期望影响,那样我就会变得急切,我应该彻底放空自己,不计成败,关键是引导这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
他的MBTI测评结果为内向-直觉-思考-判断型(INTP),用一句话概括这种类型的人,是属于学者型。
先易后难慢慢来
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他的问题要一个个解决,慢慢来。
他的性格测评显示,内向型指数很高,这与他对自己“属于内向”的判断一致,与他聊的过程中,他也认为自己较少流露内心,好朋友比较少,外表上看上去沉默,喜欢看和想,不喜欢说和表达。加上他属于“思考”型,在决断时也会实事求是,很少顾及情感,这样的性格天生是“不好亲近”的类型。他想要改变自己,背后的非理性信念是——“内向的性格不好”。与其改变自己,让自己“和同学们走得近一点”,还不如接纳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我花费了较长时间跟他讲解了性格理论,还举了很多例子,告知他没有彻底的好性格或是彻底的不好的性格,每一种性格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只要发挥优势管理劣势就行,不需要为了其他人而太多的改变自己。讲完后他的脸上绽放出笑容,看得出来他接纳了自己。
第一个问题搞定。
关于兴趣,他想知道自己最大的兴趣在哪里,好多兴趣广泛的学生都有这个疑问,其实这个问题不需要求助咨询师,这是一个小细节,不需要带着功利眼光去看,在业余兴趣上的选择不会对某个人的职业生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告诉他,只要聚焦一到两个兴趣,做到有益身心、不太耽误时间就行,我还告知他要注意总结,举例说明了如何让兴趣为自己的面试加分,他释然。大话西游里面有句经典的台词“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同理,“喜欢一件事需要理由吗?”,我把这句话也送给了他。
第二个问题搞定,第一次咨询结束。
说不清理还乱
第二次我们谈到第三个问题,也是目前他面临的最困惑的问题——是要继续深造还是要去找工作,他明显很纠结。深造是好的,经济独立也是好的。保研的话,自己有一门“微积分”的课挂科了,好像不能保了。考研的话,自己的眼睛已经有800多度,医生说过随时可能视网膜脱落,准备考研和将来就读研究生期间,眼睛是否能承受?找工作的话,父母会高兴,因为马上能挣到钱,可是自己的这个专业本科生不是很好找工作。
看起来老天绝了他的路。
我问他,“好像”不能保了是什么意思?你确定吗?他有些支支吾吾。我追问,你去问过谁?你见过红头文件吗?文件的原话是怎么说的?他更答不上来。这个咨询者犯的毛病在很多学生身上都有,那就是道听途说,自己不去澄清信息,不去主动寻找信息。没有信息就无法决策,而且信息应该充分而准确才能保证决策正确,这就是毛主席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人们往往在90%的时候思想上焦虑我应该怎么办,却没有花哪怕是10%的时间来采取实际行动去搜集信息。
咨询师这时应该起到推手的作用,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问权威人士,去找到最确切的信息。我给他布置了作业——去搞清楚保研政策,最好见到文件,或者问就业辅导员,不要去找同学问二手消息。
谈到考研,他最大的顾虑是眼睛,高度近视的人会随时面临视网膜脱落?!我很吃惊他的这一论断,他说是他所处地级市的一位看眼睛的医生告诉他的,那这么多高度近视的人不都活得好好的?这个脱落的概率是多大?他回答不上来,我建议他去问问我们这个大城市最有名医院的眼科主任医生再担心也不迟,这是我给他布置的第二项作业。
还有,去工作的话父母会高兴,如果不去工作,去读研,父母就会不高兴乃至反对吗?和自己的父母交流过吗?很显然,内向的他没有与自己的父母深谈过。
我还给他画了饼图,分别比较读研和找工作的得失利弊,结果两者分数相近——他真的很纠结。
拨开迷障见内心
第二次咨询让我没有头绪,随后几天内我经常思考该怎么办。
有一天早晨我们一家三口在学校内吃早餐,我收到S同学发来的短信,说已经完成一项作业,搞清楚了保研政策,确定挂科一门是不能参加保研了。这时,我家孩子吃到了有辣味的面条,夸张的张嘴呵气,大声说好辣好辣,喊了三次后,孩子爸爸没沉住气,说:“妈妈说了,冷天里不能喝酸奶!”(孩子夸张的喊辣是想买点冷饮料喝)。刹时电光火石,我突然明白了什么。父母对孩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不同意,孩子自己又想干的话,父母的意见肯定会成为孩子的顾忌。是不是顾忌最多的就是最想去做的呢?那顾忌和犹豫就是采取行动前的思想斗争啊!
第三次他来咨询的时候,我问他,其他的作业做了没有,他回答说没有,我有点小失望,但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
我和他一起回顾了他在考研和找工作上的纠结:选择考研的话,自己的眼睛已经有800多度,医生说过随时可能视网膜脱落,准备考研和将来就读研究生期间,眼睛是否能承受?找工作的话,父母会高兴,因为马上能挣到钱,可是自己的这个专业本科生不是很好找工作。
从后半段话来看,他其实不想找工作,因为专业的原因不好找,而且找工作是让父母高兴,潜台词就是自己并不高兴,他的原话是“经济独立也是好的”,但没说高兴,或者渴望。谈到考研,他没说复习有多难,也没说录取率低,只说担心眼睛,而且又担心自己父母不高兴,顾忌最多的,就是最想去做的。
他听完我的分析,有点发愣,半天没说话。
一个月后我给他打电话,他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他的决定是准备考研,而且很有信心。他在电话里告诉我,我在最后一次咨询的那番话让他深思,并窥见自己的内心。他和自己的父母谈过,最后的结果是父母还是支持他,父母是爱他的,虽然家里条件不怎么样,他选择考研的话,家里随他的便,虽然没有“找工作”那么高兴,但是也没有不高兴或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