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倩:我们要不要变成别人眼中的自己
发布时间:2015-09-25 01:01:01
职业咨询师 谢倩
最近做咨询,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前后接连两个学生,来自同一个院系同一个专业甚至都姓同样一个姓,虽然咨询不同的问题,却同样是困惑于,要不要改变初衷变成别人眼中的自己。
留着短发干练男孩子气的小雪。同时学习两个学位,担任学生会主要干部,闲暇还会去做做义工。作为家里的独生女,我却丝毫看不出她身上有任何的娇气。还未等我开口,她就把自己的困惑条例清晰的陈述起来。因为自己同时学习一门语言和一门专业两个学位,但她自己认为需要有个侧重,因此她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特别是去美国交换一段时间回来,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这种想法。
“那现在大三了,你有没有曾经或者现在已经想好未来的发展目标呢?”在她描述完交换经历之后,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其实,我是思考过的。当时选择出去交换,就是觉得美国的商科学习环境更好一些。而我自己也准备了申请学位的相关语言考试,结果都还不错。这趟出去交换的经历,让我觉得这条路行得通也很有前景。可是……”
说到这里,小雪戛然而止,必然还是有些顾虑。为了开放性的引导她面对自己的选择和前期思考。我们随后没有直接就她的顾虑进行探讨,而是通过性格类型分析、快乐三问等工具进一步确认了她之前陈述的想法。
“那么现在看来,你对自我的认识很成功哦,我们现在得出的建议和你刚才告诉我的一样。那现在还有什么顾虑呢?”
“其实,主要问题是我家里。我一直都想出国,也在为出国而努力。但是我妈妈一直很反对,而且是那种特别固执的反对。所以我就想要不要重新选择别的出路。”
后来,我们就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在职业选择这件事情上获取父母的支持做了交流,也跟进了她与父母的沟通情况。
无独有偶,没几周来找我咨询的这个女孩,同样也问了我一个问题,“那他们都选择去北上广赚大钱,我这样真的好吗?”问我这个问题的秀秀来自吉林长春,同样是家里的独生女。她告诉我,她很喜欢孩子,一直想做一名老师,并在去年通过了国家教师资格证(初中英语)的笔试和面试。因为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一人在家,她坚信“父母在,不远游”,所以坚定了信念要回家乡。她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想闯想拼的人,她的人生目标就是回到家乡,做一份安稳的工作,赚着不多不少的钱(在长春一般就是3000-5000),平时下班有空可以去看看父母,周六周日可以陪伴他们,她不是女强人,没有其他同学那种考研出国要干出一番天地的想法,平平淡淡的生活对她来说就足够了。然而,周围同学以及某些“关心”她的人看着她“不太高”的追求目标,会时不时旁敲侧击提醒她还是要“对生活有所追求的”。所以,她也困惑了。
在第一次的咨询过程中,我们直接用平衡轮帮助秀秀来做选择。将她在乎的择业要素,比如地点、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压力等进行比例打分,最后呈现出秀秀心中理想工作的轮廓。同时,将她现在可能实现的两个目标通过平衡轮去做比较分析,显而易见,回长春当一名老师是秀秀心中的理想工作。
后来,我们就“对生活有所追求”进行了辨析和探讨,同时对秀秀做了一定的心理疏导。
咨询师后记:
当下很火的一栏综艺节目《奇葩说》,是我的学生推荐我看的。最近一期辩论的题目是我们要不要变成恋人期望的样子,正反双方各执己见,辩得很精彩。这个辩题和我今天谈的这个题目,异曲同工。将优秀作为习惯的天之骄子,一路被捧在手心长到现在,我们听了太多表扬。我们中的一些沉迷于表扬,因此不会思考未来;而有一些顿悟的人,大胆迈出思考的第一步,却又发现我们想成为的那个样子和周遭期待的有出入,这个时候,我们就又会变得迷茫。父母、朋友、恋人、师长,甚至还有竞争对手等等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在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独属的样子和期望的样子。然而这些人影重叠在一起,拨云见月之后最最需要我们看清的是自己内心的“我”,是什么样子,要成为什么样子,如何变成那个样子。他人所期待的好,一定不坏,却不见得对自己来说是最好。那个最好,一定是自己想要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