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杰:从工科到艺术,如何跨越?
发布时间:2015-04-01 01:01:01
物理学院 张英杰
摘要:学的是工科,但想从事艺术类的工作,愿望很强烈,却担心自己做不到,也不断怀疑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是否脱离现实导致根本没可能实现。由于客户不知该如何抉择以及如何采取具体的行动,因而求助于生涯教练。
案例背景
客户王某,男,为华中地区某高校大学工科三年级的学生,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和部分调研之后,将未来的发展目标定位了从事艺术类的工作,但是十分担心专业与之不相符,以及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希望可以明确方向以及采取有效行动以达成目标。
一、教练工作思路
客户对于自己的现状有着较清晰的认识,而且目标明确,只是期待得到肯定并找到具体的行动方法,所以非常适合运用生涯教练技术对其进行干预。
征得客户的同意之后,我们初步达成协议,共同工作3次,每周一次。
二、工作过程
第一次,利用奇迹问题做引导方法,清晰客户的目标。
“想象一下自己从事艺术类工作后的生活状态,你感觉如何?”“要实现这个状态,大学毕业后一年你应该拥有什么能力和素养?”“从现在开始到大四结束,一年间应该做些什么可以有效地达成充实自己、坚定信心的效果?”“那么一学期呢?一周呢?”时间上由远及近,引导客户思考实现目标是否足够清晰以及该采取些什么行动才能达成愿望。此刺咨询帮助客户制定了一周目标,即深入思考以清晰愿景并列出从事艺术类工作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比对自身现状划出目前尚不具备的能力。约定下次咨询以此为出发点考虑应采取的具体行动。
第二次咨询,客户带来了上次咨询布置的“作业”。他表示经过深入思考及与家人的讨论,想从事艺术类工作的目标已经确立。并在纸上写出了艺术类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对比自身,发现还有很大缺口。但可喜的是,基本能力还是具备的,如毅力、时尚敏感度、创意思维等。以此为出发点,我帮助他搜集与整合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如长辈的社会资源可帮助他近距离接触甚至到艺术工作者身边实习、院系教师可协助他联系部分往届在艺术部门工作的毕业生交流等,以使他更清晰的了解该项工作并采访相关当事人得到精确信息。我与客户约定下周还要开始有计划的阅读艺术类书籍并旁听学校艺术类相关专业课,寻找机会与任课教师课下交流,从而弥补自身专业不符的限制。这样客户就实现了从“纸上谈兵”到迈出步伐的转变。
第三次因为他的时间原因,我们转成了电话咨询,他表示通过前两次的咨询,已经达到了他期待的咨询效果,目前目标清晰且已经想清楚了该采取的实际行动,迈出这一步后觉得豁然开朗,以后可以不再咨询了。
三、收获与启发
1、上学期曾实验性的采取教练技术帮助学业落后的部分学生,每周一次谈话,每次谈话20分钟,高度聚焦,制定计划并不断校正调整,发现教练技术确实有其针对性,对大部分迷茫的学生有十分大的帮助。
2、教练技术的工具要了然于胸并穿插应用,有时甚至会使用到部分GCDF的方法,我认为只要对学生有帮助,可以不拘泥于是哪种工具。
3、谈话技巧很重要,保持倾听与好奇心,并始终零建议,对于教练实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