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若霞:生活太无聊,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5-01-30 01:01:01
就业指导中心 朱若霞
学习了教练技术之后,再看书时,我就经常会想:这事如果用教练技术来解决,应该怎么说?怎么做?比如,著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先生在其名著《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记载了下面这样一个咨询案例:
我过去曾随美国军队驻扎在冲绳岛,当时有个美军军官酗酒成瘾,问题严重,只好找我做心理咨询,看看是否有可能解决。他否认自己饮酒成性,还认为酗酒不是他的个人问题。他说:“在冲绳岛,我们晚间无事可做,生活实在是无聊,除了喝酒,还能做什么呢?”
我问他:“你喜欢读书吗?”
“是啊,当然啊,我喜欢读书。”他说。
“既然如此,你晚上以读书代替喝酒,不是更好吗?”
“营房里太吵闹,我可没心思读书。”
“那么去图书馆看书怎么样呢?”
“图书馆距离太远了。”
“难道图书馆比酒吧还要远吗?”
“唉,说实话吧,其实我也不怎么爱读书。我的兴趣不在读书上,我原本就不是个爱读书的人。”
我换了话题,继续问道:“你喜欢钓鱼吗?”
“当然啊,我太喜欢钓鱼了。”
“那么,你为什么不以钓鱼来代替喝酒呢?”
“我白天得工作啊。”
“难道晚上就不能钓鱼了吗?”
“当然不能啊,冲绳岛晚上没什么地方可以钓鱼。”
“好像不是吧,据我所知,这里有好几家夜间钓鱼俱乐部,我介绍你到那里去垂钓,你觉得怎么样呢?”
“嗯……怎么说呢,其实我也不是那么喜欢钓鱼。”
“听你的意思,”我指出他的问题,“在冲绳岛这里,除了喝酒以外,其实还是有其他事情可做的,但是确切地说,惟有喝酒,才是你最喜欢的事。”
“我想你说的没错。”
“可是,你总是饮酒过量,以至于违犯军纪,给你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对不对?”
“有什么办法呢?驻扎在这个该死的小岛,人人整天只有靠喝酒打发时间,这难道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吗?”
我同他交谈了很久,但这位军官总是固执己见,不愿承认酗酒是他的个人问题。他也不肯接受我的建议:只要凭借毅力和决心,再加上别人的帮助,就可以彻底解决问题。我只好无奈地通知他的上司:他根本不肯接受帮助,他的固执让我无能为力。就这样,那个军官继续酗酒,最终被开除军职。
这个军官无疑是有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派克先生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问题所在,但这对于改变他的行为毫无帮助。从教练技术的视角来看,派克先生的咨询是一次典型的错误和失败的咨询,因为它直接违背了教练的四个信念:People is OK;人们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积极的意义;人们已具备他们需要的所有资源;人们有能力做出改变——也就是说:在对这个军官进行咨询之前,一个优秀的教练首先要让自己成为来询者的“同盟”,即坚信他本人是OK的,他的酗酒行为背后有其积极的意义,他已具备所有需要的资源,他有能力做出改变。
在坚守这四个信念的前提下,一个好的教练还必须能够提出强有力的问题,促进来询者积极思考,自己提出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而不是直接给来询者提供建议和方案。
强有力问题通常有以下五种:1、奇迹式问题;2、积极、正向假设问题;3、度量式问题;4、时间维度问题;5、空间维度问题。
比如,当这个军官说:“在冲绳岛,我们晚间无事可做,生活实在是无聊,除了喝酒,还能做什么呢?”时,一个好的教练不会直接给他提出建议:“既然如此,你晚上以读书代替喝酒,不是更好吗?”,更不会问他:“你为什么不以钓鱼来代替喝酒呢?”,而是会通过以下这些强有力的问题来启发他思考:
时间维度+积极、正向假设
听起来你很希望自己在冲绳岛晚间的生活丰富多彩。我想你在以前的生活中,一定经历过很多难忘的、丰富多彩的夜晚,可以跟我讲讲吗?那时候你都做了些什么呢?有哪些事,是你现在在这里依然可以想办法去做的?
以上发问是典型的回到过去“时间”维度问题。在一个人的过去经历中,除了有失败的经验外,一定也会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比如这个军官,之所以会觉得现在的生活无聊,是因为他以前的生活曾经“有聊”过。因此,教练可以引导他回到过去,看到他曾经成功的经验,从中获得能量来克服目前的困境。
除了回到过去,教练还可以引导这个军官面向未来:
假设现在是十年后,你已经服完兵役离开冲绳岛并且生活得十分幸福,你觉得那时候的生活是怎样的?你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会建立怎样的家庭?当十年后生活幸福的你回首往事,他会对今天的你说些什么?
以上发问引导军官越过眼前的困境,看到未来的人生,通过积极、正向的假设让他领悟到:目前在冲绳岛的确可以天天酗酒打发人生,但十年后如果想有一个幸福的生活,这样做是肯定不行的——由此,改变的愿意从来询者自己心底升起,而不是来自外界的强加。
这里,积极、正向的假设也非常重要,如果直接问:
如果你不改变现在的做法,十年之后,你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样问的潜台词是:你现在做得不对,你有问题——而这,很可能会导致来询者的防御甚至攻击。比如来询者可能直接顶回去:
十年以后的事,谁知道呢?我还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吧!
空间维度+积极、正向假设
听起来你现在的确非常难办(无条件接纳,共情)。如果是你最尊重的一个充满智慧的人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觉得他会怎么做呢?他又会对你提出哪些建议和忠告呢?
假设你现在国内,而你有一个好朋友驻扎在冲绳岛,他向你诉苦说由于晚间无事可做只好天天酗酒,以至于饮酒过量违犯军纪,而且健康状况也越来越糟。他为此非常苦恼,你会给他怎样的建议呢?
以上发问是典型的“空间”维度问题,即换位思考,将来询者从自己的角度拉出来,换成“自己最尊重的充满智慧的人”,或是纯粹的旁观者,由此引导他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自己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当然,这里的换位也应该是积极、正向的,要把来询者换位成他尊重或是关心的人,而不是他轻视或厌恶的人。
度量式+时间维度
听起来你现在的确遇到了难题。想象一个1—10的度量范围,1表示非常容易,10代表极端困难。你觉得自己现在遇到的困难,相对你以前遇到过的难题来说,可以打几分?
度量式+时间维度的提问,可以引导来询者客观看待目前的困境,不至于将其过分夸大或绝对化,比如上面的问题就可以引导军官思考:目前驻扎在岛上无事可做生活无聊的痛苦,到底有多大?将这个难题放到自己所有过往人生经历的背景上来衡量,又会占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如果军官回答说不是最难,教练可以继续追问:
那你曾经遇到过的更难的事情是什么?最难的事情是什么?你当时是怎样应对的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可以吸取?
如果军官说这就是最难的事,教练可以这样追问:
这个事情既然如此之难,那么,你觉得你现在可以做些什么,让它的困难程度减少1分?
用1—10来打分,为了解决现在这样一个空前的难题,目前你的努力程度是几分?接下来,要做些什么可以让自己提高1分?
这样的度量式发问非常有效,它不强求来询者一步到位解决问题,而是巧妙地提醒他:你可以一点点来,哪怕问题得不到完全解决,你现在仍然可以让它变得更好一点。
奇迹+积极、正向假设
假设一夜之间奇迹发生了,明天早上醒来时,你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你不再天天晚上喝酒,更不会因为饮酒过量而违反军纪。你觉得最有可能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
假设一夜之间发生了奇迹,明天早上醒来,你突然发现自己不喜欢喝酒了,甚至闻到酒的味道就要吐,那你觉得自己每天晚上还可以做些什么?
人的天性是喜欢轻松有趣,讨厌沉闷单调的,天马行空的奇迹式问题无疑会非常受来询者欢迎。它们可以有降低来询者的心理防御,成功激发他的好奇心,引导他想象自己的问题可能以怎样一种出人意料的、不可思议的方式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