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群:找个跟本专业无关的工作?
发布时间:2014-08-29 01:01:01
建规学院 何立群
一个工科生,想要寻找与自己本专业无关的工作,这个想法是不是太离谱?我就遇到了这样一名学生(以下称为A),而且,他已经大三了。在和其交谈过程中,我通过教练似的鼓励交流,帮助他不断确定自己的求职目标,再根据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学生A从“被教练”到“自我教练”的转变,他本人收获良多,而我则对教练的信念和行为准则也有了全新、深刻的认识。
一、案例背景
A同学,华中科技大学某工科学院学生,现读大三,家在农村,父母亲务农为生,家里还有一个读高中的弟弟,A同学小学时候在贫困乡村生活,对生活艰辛有深刻体会,虽然在中学阶段,已经进入县城上学,但一直以来勤俭节约,家庭的经济状况让他决定在本科毕业时找工作,早点实现经济独立。
A同学性格比较内向,在学校喜欢宅在寝室,喜欢乒乓球、电影、音乐等。人际关系上,中学时虽然搬进县城,但没有归属感,与身边同学交流不多,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大学里和周围同学交流更少,关系更多冷淡。
因为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不喜欢听课,书也看不进去,A同学在大学里学习没有了动力和热情,成绩下降,开始觉得自己比较笨。但是A对经济等偏文学科有兴趣,中学时就很喜欢英语,喜欢与英语相关的课程,英语成绩也很好。他觉得自己更适合做实际操作的事情,理论上的工作对他而言“神经兴奋性较弱”,比如看书听讲就想睡觉,做实际事情则精力充沛。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他不想也“不适合做技术上的工作”!
作为大三生,A面临著找工作的压力,然而,却不想找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很宅、较内向的一个男生,读着某著名的工科专业,大众眼中典型的“技术员”,却不想从事技术工种?他该怎么办?
这真是个烫手山芋!
但我想要挑战一下!
二、教练工作思路
显然,学生A并不清楚自己的目标,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帮助他认清目标,这个过程不只是用交谈的方式,可能还需要他用行动探索,根据反馈才能确定目标,我跟他说明,我们的咨询可能需要4次甚至更多次。
首先,用3F倾听法,把学生A的问题从“找一个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大而空洞。开放式)引导到“怎样找到一个自己喜欢并可以胜任的工作”(具体可行,封闭式)上来,将杂乱的头绪梳理清楚,逐步引导出清晰的行动计划,细化每一步的目标和行动方式,逐渐增加自主行动的可操作性,从而引导学生A认清这样的工作具体是在什么行业的什么公司的什么岗位。
然后,运用“成功五问”和“快乐三问”帮助学生A搜集整合可利用的资源,快乐三问总结经验教训,成功五问寻找周边资源,从而增加其进行自我改变和突破的动力与机会,完成“赋予能量”的过程。
最后,在每步行动后,给予相应的督促和鼓励,以促成学生A改变的发生,并向更深层次推进,直至解决问题。
三、操作步骤
第一步:收纳面谈,建立教练关系,明确双方责任、权利、义务
(1)通过表达共情、积极关注,与学生A建立良好的教练关系。收集学生A的相关资料,并且谈论其相关内容,对其所面临的问题做初步了解,为下一阶段的干预打下良好基础。
首先对学生A的信任表示感谢,并且对其能够正视自己的困境,寻求专业帮助的行为表示肯定。然后对生涯教练的工作过程做出说明,也就是这是一种工作同盟的关系,强调“我们一起去为你的目标而努力”。为了让学生A能够清楚教练工作的核心,我用了以下这些话:
“教练是一个支持学生全面成长的过程,生涯教练不是心理咨询师,也不是专业导师,而只是作为你的一个引导者和推动者。我是你的一个促进者,换句话说,我是一个你自身拥有的潜能的调动者。”
我甚至说:
“教练的信念是"答案在你的心里",只是它被云遮雾绕般的遮挡了,而教练,是那个拨开云雾的人。所以整个教练的过程中,我会推着你去找答案,但是我不能直接给你答案,即使是我知道答案,我也不会说出来。”
(2)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
在告知他我们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后,我向他强调,一定要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教练方案,完成我们一起商定的作业。
第二步:探索后确定岗位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适合干技术类的工作,我想听听你对其他类工作的看法?”望着这个略显木讷的男生,在听他介绍完自己的情况后,我这样问他。这其实是一个连环问。
“哎,我就是不知道啊,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干什么!”球又踢给了我。
我只好把问题提的具体一点,教练的问题最好都问“什么”而不是“为什么”。
“就你了解的而言,一个企业,除了技术类岗位,还有什么岗位呢?”
根据他说的岗位,我和他一一进行了甄别,筛选出他有些兴趣、略有优势的岗位,进行探索。最终,他选择了“软件设计”、“营销”和“生产管理”这三类,他愿意都一一的试一下,我们约定,在三类中进行单选,选择最适合自己、自己感觉最有优势的一类。
在我的不断追问和启发下,他制定了以下行动计划:
1、对软件设计类岗位的探索:通过本年级辅导员,联系到软件学院辅导员,请求后者推荐给自己软件团队,进入团队,通过交谈咨询和体验学习等,看自己是否适合干软件设计这行。探索时间为两周。
2、对营销类和生产管理类岗位的探索:蹭课,去听管理学院营销类和生产管理类课程,选择讲课非常棒的老师,也可向老师请教;与营销课程班级、生产管理课程班级里同学互相探讨;看营销导论书,看生产管理类书。探索时间为两周。
3、反馈方式:每完成一个岗位的探索,就打电话告诉教练。
探索的任务是比较艰巨的,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还要破除性格内向的特点,多和老师、同学交谈。
他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决定教练的结果,他能不能完成呢?我有点担心。
两周后,我得到他的反馈,通过现有优劣势分析、看导论类书籍、听课和跟上课老师聊过后,他觉得自己更适合生产管理类岗位。至于软件设计类岗位,他请教了一个比较有经验的行业内人士,就直接否掉了这个岗位——自己没有相关技术背景,很不适合。
没有想到他能执行得比较好,我内心欢喜,我知道,“孺子可教也”。也明白到了教练关系的重要,教练过程的开始,必须是对方带着疑问,有足够的诚意来咨询,并有足够的动力去完成作业,否则就教练不成。道理就像“医不叩门”一样,必须是病人来找医生,没有医生找病人的道理,这样病人才有原发的动力,听医生的话,配合治疗方案,病情才有起色。
第三步,查询后确定行业和公司
当我对A同学第二次教练时,他的神情与第一次来时的萎靡不振相比有了明显起色,看起来开朗一些了。
“如果你不想在你原来专业的所属行业里工作,那你对什么行业感兴趣?”我问他。
“快消行业。”这次他倒是回答得很快。
“看来你已经有准备,快消行业的公司一般招人是不限专业,你和那么多专业的人相比,你有什么优势?”
他挠了半天头,除了“做事踏实”之外,回答不出更多。
“不同的快消公司对人的要求又会有不同,你做过了解吗?”“好多快消公司是500强,你想去哪些公司呢?”
他很快明白我的意思,这次面谈后制定了网上搜索20家快速消费品公司情况、岗位职责的作业。
第二次的作业他也做得很好,打印了一大堆资料,很多地方也做了记号。
第四步,找到一些身边的榜样和现成经验
“这么多公司,你想去哪里?”拿着他第二次的作业,我问他。
“我想去快消类的统一、康师傅,还有电子器材类的华为、三星、烽火、长飞公司。”
我一听就乐了,好家伙,什么时候多了电子器材类的公司呢!
他表示,在信息搜寻的过程中,他发现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进入电子器材类的公司,是很有自信的,工作方向始终是绕不开自己的专业,虽然觉得自己没学好,但比起外专业的人来说,他仍然有优势!他可以不做技术类工种,但没必要避开这个行业!
我更乐了:“当初你不是想找一个跟本专业无关的工作么?”他只好呵呵笑。我充分肯定了他这个想法,峰回路转——他回到了正道上。
“行业、公司、岗位就是三个圆圈,这三个圈的交集就是你的去向,现在范围已经非常小,目标很明确了,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A同学目前的状态是搞清楚了“what”,但还不知道“how”。
这次的教练比较细碎而艰难,我努力让他思维发散些,找出些现实中的间接经验,他能想起来的比较少——很明显,他跟人打交道还比较欠缺。
而作为教练,我的六大行为准则之一是“零建议”。
“你身边有一些伸手可及的资源……”我很想诱导他去找辅导员,可是他怎么也想不起来,我干着急,直到我说:“你办理校内事务咨询得最多的人是谁……”,他才恍然大悟,这时我快要憋坏了——看来急性子的人做教练可还有得修炼。
我与他一起制定了如下计划谋求去指定公司求职的经验:
到毕业生论坛(如校内BBS找工作板块)中找求职故事;通过辅导员、认识的学长等联系到去了这些公司的学长,问他(她)们经验和建议,要简历;通过就业指导中心查找到qq号,联系到外院系去了这些公司的学长;上百度查找这些公司的实习生要求,收藏这些公司的官方网站,经常浏览,为明年春季应聘实习生做准备。长期准备:弥补差距,做好简历;短期目标:争取实习机会,进入大企业实习。
第五步,反馈和总结
我对A同学的第五次教练,属于总结时间。
此时的A同学,已经春风满面。
他做事认真,已经联系上的学长的求职故事、所给的建议,他已经全部打印出来,交上了很好的作业。
我总结前面四次的经历,高度肯定了他的执行力和勇气,并告诉他以后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自我教练,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去克服困难找到办法。
春风满面的A同学非常感谢我,认为我给他上了一堂非常重要的人生课,他今后遭受挫折、历经迷茫时能够找到办法早一点走出。
A同学的这个评价让我很有成就感——教练的全部意义在于帮助到了人,而且帮得恰到好处!帮得长久!帮到了心里面!
四、教练感悟
这个教练案例颇为成功,我自己感触颇深。
首先是对教练关系的感悟,A同学虽然是对本专业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但在我这里是非常好的学生,谨遵承诺,做好作业,步步推进,最终找到目标,解决问题。这在前文已经发表过感慨,不再赘述。
然后是对教练信念有了新的深刻认识。
教练有四大信念,那就是:
Ok:people is ok
资源:人们已具备他们需要的所有资源
意义: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积极意义
改变:人们有能力做出改变
假如A同学向一般的老师咨询,提出“找个跟本专业无关的工作”的问题,肯定是遭到一番批判,你脑子锈掉了!你异想天开!你不好好学习整天胡思乱想!加上看到这个孩子有点木讷,不善言辞,还想找营销类工作,肯定是一番打击,你性格内向,天生是干活做技术的料……当我就该学生所在专业的就业问题,在教练之前咨询该院系的教师朋友时,他闻知该学生想法也是摇头不止。
但是教练不能摇头,一定要认为“people is ok”,要觉得这个孩子没有任何问题,他没有任何问题,这样才有利于教练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对话,否则,教练无意中流露出的轻视和鄙夷会破坏教练关系,毁掉这一次教练。在教练中,只有犯罪没有积极意义,也就是说,只有客户想去犯罪的行动才没有积极意义,其他都事出有因,都是正当的。
一般人看来,一个学生只有学好了本专业,才是正道。而这个学生没学好本专业,却想要找个不错的工作,一般人看来的“歪道”,在教练看来,这是可行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这种主动求助的行动值得欣赏,至少比那些专业学的不好、却从不思考自己出路在何方的学生要好得多!所以说,“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积极的意义”。
教练的第二个信念是“人们已具备他们需要的所有资源”,这个想法很多学生自己意识不到,需要不断的引导他去思考,才能匹配一些他本身拥有的资源去解决问题,如A同学,他来教练前,一定想不起来可以直接咨询辅导员,也不知道可以直接去听一些生产管理类课程、跟任课老师聊一聊等,或者即使这样想过,但没有勇气去做,教练在很多时候的作用是“推一把”,逼着学生按照内心里的想法试一试。
教练的第四个信念是“人们有能力做出改变”,当A同学第一次来咨询时,他其貌不扬,稍显木纳,刚好感冒了,吸着鼻涕,说话不大利索,我真的怀疑他能不能完成第一次的作业。但是出乎意料的,他完成了,他真真实实的做出了改变!我看到他的作业后,立马对他充满了信心!事实也是这样,他有能力做出改变,而且变化大大的。
教练的四个信念,有点类似“人性本善”的哲学假设,把学生的综合素质置于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这在我们这种985高校是可行的,因为我们拥有非常好的生源。如果把这种工作方法运用到社区中或者其他的工作环境,成功率能有多高呢?还是我这种问法本身就是教练信念的不够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