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倩:我所认为的自己是自己么?
发布时间:2013-03-11 01:01:01
生命学院 谢倩
2012年11月6日和11月13日,与人文学院中文系大三学生小元做了一次定位型规划咨询。初次收到这个学生资料的时候,就很期待这次咨询。因为我自己也是学文学毕业的,深刻知道我们学校文科的学生到了大三,关于今后的去向会非常困惑。所学专业没有应用性较高的课程,本身文科的技术性也较弱。在理工科背景浓厚的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学生很难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且,文科很大比例上是女生,对于择业的进取心上,就目前看来较理工科弱。而我的咨询对象是一名男生,在女生云集的文科专业里,心理调适也会成为他需要攻克的难关之一。当然,这是见到这名学生之前,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也是基于他测评的结果(ISTJ),我所设想他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见到这个学生之后,特别是与他完成咨询之后,我的想法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老师,您贵姓啊?”这是小元见到我之后,主动打招呼,说的第一句话。这一刻,我觉得这个个子小小的男生,怎么会是内向型的呢?果然,在性格类型辨析过程中,我们俩在第一个维度里,纠结了很久。据学生自己说,原本他性格很开朗。但是高中阶段进入文科班学习之后,发现周围的女孩子较多,自己又是大大咧咧,说话不太注意他人感受的,经常会因为自己说话“不对”,而影响跟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自己性子也比较孤傲,与谈不来的人,索性就不理会。久而久之,发现自己变得不太爱说话。所以在做测评时,本维度的结果为内向。我问他:“与其他人交流是什么感觉?”他说:“我喜欢和其他人交流,我觉得那样会让我产生很多新的想法。每次交流之后,都感觉收获很多,很开心。”“那你会觉得累么?每次交流之后。”“不会!特别是和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即使是熬夜通宵,我也会觉得很开心。”我再一次肯定,小元是外向型。在随后的咨询过程中,我们通过咨询者阐述个人经历,再一次验证,他为外向型。后续三个维度的探讨,基本与测评结果相同,没有太大异议。
第一次咨询结束后,我与朱若霞老师探讨了小元这个案例。朱老师也认为,我们在性格辨析上的着力是很对的,也赞同小元外向型的性格类型分析结果。同时建议我,第二次咨询中,把握这个学生的职业意向,引导学生在团队合作中适当注意他人感受。
针对小元TJ的性格类型,第二次咨询,主要是给学生提出了几点建议。小元希望今后能领导自己的团队创业。但是一方面认为自己没有技术,另一方面又觉得和志趣不投的人合作感觉很吃力。第二次的咨询,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首先发现自己的优点,给学生树立自信心。其实小元作为一个文科生,不仅文学底蕴好,同时也参加学校一些社团,科技创新能力较一般的文科生显著。他不是一个完全没有技术的人。这一点,在咨询中也得到他的认同。随后,通过他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真实感受,他也认识到,领导团队最需要的是与人沟通的能力。自己苛求他人的性格,非常影响团队合作的氛围。这是他今后要改善的方向。
本次咨询学生满意,给我最大的启迪是,对任何一个来访者,最重要的问题是首先帮助他辨析清楚自己的性格类型和面临的最大阻碍。从而才能切实可行的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