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总不自信?
发布时间:2012-04-19 01:01:01
华中科技大学职业咨询师 王帅英
小华,女,某重点大学研二学生,高中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时保送本校研究生,担任过党支部并获得学校表彰。她高挑均称的个子,精致美丽的五官,青春靓丽的打扮,一看就是个自信大方的优秀女生,但是走到咨询室时,她却说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自信,不知道怎么认可自己,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经过收纳面谈后,我们一起确定了咨询的主要目的
1)利用MBTI来认识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性格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2)通过成就事件来分析自己的成长经历,接纳自己,建立自信心。
首先,我们一起通过MBTI性格分析做了探讨。我向小华详细介绍了MBTI性格类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解释了性格、性格类型,尤其是偏好的概念。小华在外向E-内向I维度中,虽然小华担任过学生干部,虽然她也擅长与他人交流,但是她更愿意一个人呆着思考一些问题,只有少数几个亲密的朋友,她更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因此在认真理解概念之后,小华确定自己的偏好是内向;在感觉S-直觉N维度中,小华说自己一直都喜欢动手,更关注一些客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信息,注重实际,脚踏实地,因此她确定自己的偏好是感觉;在思考T-情感F维度中,小华是一个很在乎别人情感体验的人,特别会照顾别人,富有同情心,更愿意赞扬别人,为人正直,待人友善,因此她确定自己的偏好是情感;在判断J-知觉P维度中,小华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做事都特别井井有条,一定会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计划,所以她确定自己偏好是判断。由于各项特征比较明显,所以小华最终确定自己的类型是ISFJ(内倾,感觉,情感,判断)。
ISFJ型的人忠减、有奉献精神和同情心他们意志清醒而有责任心,乐于为人所需、理解别人的感受。
ISFJ型的人十分务实,他们喜欢平和谦逊的人,他们喜欢利用大量的事实情况,对于细节则有很强的记忆力。他们耐心地对待任务的整个阶段,喜欢事情能够清晰明确。
因为他们具有强烈的职业道德,所以他们如果知道自己的行为真正有用时,会对需要完成之事承担责任。他们准确系统地完成任务。他们具有传统的价值观,十分保守。他们利用符合实际的判断标准做决定,通过出色的注重实际的态度增加了稳定性。
ISFJ型的人平和谦虚、勤奋严肃。他们温和、圆通,支持朋友和同伴。他们乐于协助别人,喜欢实际可行地帮助他人。他们利用个人热情与人交往,在困难中与他人和睦相处。ISFJ型的人不喜欢表达个人情感,但实际上对于大多数的情况和事件都具有强烈的个人反应。他们关心保护朋友,愿意为朋友献身,他们有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愿意完成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小华对于以上性格描述中的诸多信息都非常认同,从ISFJ适合的岗位特质中选择了自己最看重的五个方面。
1、通过默默无闻的努力工作,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同情与对别人的同情与对工作的热忱;同时所做出的贡献也受到重视和赞赏。
2、工作在一个传统、稳定、有序和制度化的环境中,并且能为别人提供高标准的服务。
3、每次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项目任务或一个人身上,并且做出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能够带来可观的结果。
4、不论是帮助别人也好,还是与志同道合的人打交道也好,大多数时候都只需要我关注一个对象,而不是同时为好几个人工作或提供服务。
5、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要求条理清晰并且效率很高。
通过梳理,小华对自己的性格和自己的选择都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了小华的成就事件。
预约登记表上,小华只写了五件成就事件。
鉴于此,我和小华首先通过校园里的成长经历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有恒心,有毅力,在压力和挫折面前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批在集体中,有承担,责任心强,对同学有较好的影响力,在团队中能以身作则,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而这些都将是职业生涯中最需要的素质。对于即将走出校门的小华,我给出了以下建议:
1)走出校门,社会的认可不能通过分数,更多的认可是口碑的认可,是做人的认可,才华当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认真、负责、踏实——这既是小华性格中最明显的价值要求,也是她一直以来的行事态度,所以要相信自己;
2)一个人的快乐来自自己的,能量也需要自己去寻找,老否定自己的人一定不会很快乐,所以建议小华要慢慢改变和自己对话的方式,困扰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小华带着习惯性的美丽笑容道谢离开后,我默默地祝福,祝愿她能拥有发自心灵深处的自信笑容,怀揣梦想,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地拥抱生活。
咨询后记:
高等教育历来非常重视大学生评价。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学生评价的复杂性和具体操作难度大等原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过分注重甄别选拔,忽视教育导向作用。
目前的教育体制更多地关注教育活动的结果和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及努力程度,忽视了对学生的发展、变化、成长过程中的动态评价。
2. 过分注重综合评价,忽视个性发展差异。
高校制定了统一的评价体系,但是仅限于按照对不同指标的不同权重对学生作数值标识的简单结果。这种方式实际上是用“综合”的方法,用形而上的方式,用简单化的思路来鼓励全面发展,没有真正体现教育的内涵,过分关注学生的共性发展,忽视了个性差异。
3. 过分注重量化定值,忽视激励功能。
简单的得出数值并不代表真正体现了素质高低,甚至可能因为片面追求数值化而刻意忽略无法数值化的定性指标。从时间来看,这种过分推崇量化,简单追求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越来越不能反映当前大学生个体日趋多样化的状况,也不鞥有效地激励学生自我完善,失去了学生评价的激励功能,并从客观上导致了过分注重智力因素,忽视了非智素志,尤其忽视了创新能力的现象。
4. 过分注重内部评价,忽视与社会接轨。
目前的评价体系是多年沿用的传统方式,主要目的在于选拔出适合进行学术研究的研究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前的社会需求脱轨。这就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人才标准,影响了学生的发展,限制了高校促进社会进步功能的发挥,也降低了学生培养的效果。
5. 过分注重管理倾向,忽视交流互动。
传统的评价方式存在着管理注意倾向,评价过程的制定、实施与监督都是由管理者完成的。这种缺乏交流互动现象造成了评价结果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学生的成长除了知识的成长之外,还有心智的成长和成熟,在大学差异性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且科学评估的体系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