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失误之后的选择
发布时间:2010-09-09 01:01:01
经济学院 刘雅然
王先生2005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大学国际贸易学专业,毕业后通过家里关系去了厦门一个国企物流公司,但一次失误导致公司损失一笔资金,后辞职在厦门通过层层选拔进入汇丰银行某支行,担任客户经理。工作三年多以来,他的业务能力和待遇等都不错,还利用业余时间获得相关从业资格认证。但是由于之前错误,工作中他谨小慎微,并与直属领导有过一点顶撞,所以一直感觉自己郁郁不得志,担心在这个岗位上提升无望,继而生理和心理都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状况,也多次求医,情况时好时坏,又影响到工作和人际交往。
今年3月,一个经常与他一起在厦门大学打球的招行同事调往武汉,邀请他回武汉招行发展,王先生很痛苦的考虑是否要放弃现在的工作,回到家乡湖北,去招行发展。于是他找到了曾是他辅导员的我,来咨询相关情况。
第一次约谈:
我将见面地点定在了办公室,并在王先生来之前将椅子和物品摆放做了一点调整,将茶几上放上了一盆花。
首先,我按照预先准备的收纳面谈问题提纲与王先生进行了初步的沟通。王先生很健谈也很配合,我也尽可能地与之共情,双方沟通愉快而顺利。
接着,根据王先生提出的要求,我们确定了咨询目标。
咨询目标是:
1、 帮助其明确自身的兴趣、能力、价值观;
2、 帮助其建立职业生涯规划。
最后,我将自己的北森测评号码提供给王先生,让他回去后上网做一个标准化测评,从科学的角度对自己进行客观地审视和了解。
在第一次见面后,我对掌握到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回忆和记录,并反复思考一些关键点,力求找到切入点。毕竟是第一次以GCDF的专业态度来处理案例,一开始我的思路还是陷入了误区:想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来劝王先生还是回湖北工作。但是我马上也意识到了这种想法就违背了职业规划师只能作为来访者职业生涯规划的“陪伴者”的定位,并及时调整心态,认为王先生的问题比较适合以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的模型为指导思想。
基于此,根据我对王先生的问题的理解,初步拟定了咨询方案。
1、 帮助王先生共同理解标准化评估的结果;
2、 挖掘王先生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核心,帮助他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围绕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模型共同探讨他现在的工作是否能够与他的情况相匹配;
3、 协同王先生制定与其职业发展目标配套的行动计划并鼓励实施。
第二次见面:
这一次,王先生带来了其在网上做的标准化测评的报告,在分析报告的同时,我让王先生用自己的语言在纸上写出对自己的性格的描述。两份文字结合起来,我对来询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 职业兴趣方面:王先生的职业兴趣在金融、人文和社交等方面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倾向,跟他目前从事的职业还比较契合。
2、 性格方面:王先生的性格为外向、感觉、情感、判断(ESFJ)。从测评结果来看,王先生性格开朗外向,喜欢团队合作的工作,情感充沛,想象力丰富,关注外界事物并且能够适时做出反应,渴望和谐的人际氛围,不拘小节,敏感,猜疑心比较重,喜欢随遇而安。对过多的规则和约束反感,进取心强,对人对事追求完美。情绪表现不是很稳定,抗压遇挫能力比较弱。
3、 动力方面:报告显示王先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适合在较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下,承担销售或者研究方面的工作,能够较好的发挥其潜能。
我也请王先生谈了在网上进行标准化测评时的感受。他高度肯定了测评的专业性和准确性,认为这对于认识自我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告诉他不能完全依赖测评报告,测评只相当于勾画了大体轮廓,还要结合职业生涯中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才能够比较客观地解决问题。
经过这次见面,我和王先生一样都觉得充实而有收获,我们约好了下次会面的时间地点,并且对于咨询的效果非常有信心。
第三次见面:
按照预先设想的咨询方案,这一次我将挖掘王先生的兴趣,帮助他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围绕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模型共同探讨他现在的工作是否能够与他的情况相匹配。
我采取非正式评估的方法,首先通过访谈从王先生的特长入手,他说他受家庭熏陶对语言类的科目感觉比较好,而且成绩也不错,这在男生中比较少,而数理化等需要深入研究才能解答的科目,虽然通过努力可以维持比较高的分数,但是不算有兴趣。所以,在高考时,第一志愿填了厦门大学的国际贸易学专业,也是考虑到专业的热门程度和兴趣相结合。从内地到沿海高校学习,从语言到生活习惯甚至消费观念等都有很大差别,但是王先生还是很快就适应了大学生活。大学期间,他的成绩一直不错,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多次获得奖学金。
通过交流,我感到王先生知识面比较广泛,在其同龄人中积累也比较深厚,另一个方面也显示出其思虑太多,对自身的要求很高;职业兴趣上偏向人文社科范畴,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他在工作之余,非常注重生活品质,懂得享受生活。这一部分的探索之后,王先生认为在厦门从事高强度高压力的金融行业使得他无法很好地拓展自己丰富的兴趣爱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自己心情不能得到放松,觉得不是很轻松愉快。
王先生自己发自内心地说,从来没有如此系统而全面地审思过自己。我再把明尼苏达的工作适配论模型画给王先生看,以他为原点出发,让他自己列出对于工作的需求和自身具备的能力,再以工作单位为另一个原点出发,也列出工作对于员工的要求和所能提供给员工的软硬件条件,然后两者做一个对接,看是否能够适配。结果,王先生无奈地说,目前的工作确实对他不太适合,要不就是赶紧自谋出路,不然继续勉强呆下去也不会有太多的机会。看样子,他已暗下决心,或者说,他早已有了选择,测评和这两次咨询帮助他坚定了自己的决定。
第四次见面
距离上一次见面,过了好几天的时间,因为在上次咨询结束后,我给王先生留了作业,要他发动各方资源,了解武汉金融业的现状和用人需求以及工作条件等,这次我们一起来分析他收集到的信息,列举出备选项。
王先生真诚地对我说:“刘导,感谢你帮助我了解自己,下定决心改变环境,没想到真的是树挪死,人挪活,我准备明天就去面试!”我们又一起就王先生草拟的求职简历进行了反复推敲和修改,我建议他紧紧围绕所要应聘的银行的性质突出自己的优势并且力求简历中每一句话都要符合职位要求的相关性。1个小时下来,王先生的简历简洁明了,没有一句废话,措辞严谨的中英文对照各一页纸,突出了他的所有优势。
临走时,王先生踌躇满志地表示对此次面试机会很有信心,将好好把握,如果有好消息将第一时间通知我。
第五次见面
按照之前的计划,这是我和王先生的最后一次咨询会面。王先生果真顺利通过了汇丰银行武汉分行的面试。也顺利的完成了我的任务。虽然他一再地向我表示感谢,但是我感到王先生对我毫无保留的信任和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态度在我们的咨询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这种态度,也许咨询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他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收获。作为一个助人自助的职业规划师,我能够帮助他的仅仅是提供一种方法,打开一扇认识自我的门,而不能够代替他做出选择,做出选择的永远只能是当事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