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还是留?
发布时间:2009-10-29 01:01:01
华中科技大学职业咨询师 孔姝
案例背景:
王先生2006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保险学专业,通过层层选拔进入招商银行广州某支行担任客户经理,负责向个人客户介绍和办理理财产品。工作一年半以来,王先生的业务能力和待遇等都不错,还利用业余时间获得劳动部颁发的理财规划师认证。但是由于之前对直属领导有过一点顶撞以及本身为人处事比较固执和清高,所以一直感觉自己郁郁不得志,担心在这个岗位上提升无望,继而生理和心理都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状况,也多次求医,情况时好时坏,又影响到工作和人际交往。其家人和王先生自己深感痛苦,考虑是否要放弃现在的工作,回到家乡四川,在成都求得一份职业,重新开始。
王先生职业决策的矛盾之处在于:1、金融行业的氛围在沿海地区和在四川盆地有天壤之别,王先生担心回来之后英雄无用武之地;2、王先生有个相恋5年的女朋友,当初毕业时也是为了要和他在一起,放弃了在江苏的工作机会而去广州求职,现在工作发展不错,王先生的决定直接影响两个人的关系;3、对于本科学历毕业一年多的人来说,招商银行算是金融机构中很不错的单位,提供的硬件环境和待遇等都比较优厚;4、四川的业内情况和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都是未知数。所以,王先生在走与留之间犹豫了很长时间。在我无意中得知这样一个情况后,委托朋友与王先生取得联系,征得他的同意,为他做一个职业分析,帮助他做出一个适合他的选择。
第一次见面:
由于是春节放假期间,受到场地限制,我将见面地点定在一家咖啡厅的小包间里,并在王先生来之前将椅子和物品摆放做了一点调整,并告知服务员期间减少打扰。总体感觉包间的环境跟咨询室差不多了,王先生也就按时到了。
首先,我按照预先准备的收纳面谈问题提纲与王先生进行了初步的沟通。王先生很健谈也很配合,我也尽可能地与之共情,双方沟通愉快而顺利。
接着,根据王先生提出的要求,我们确定了咨询目标。
咨询目标是:
1、 帮助其明确自身的兴趣、能力、价值观;
2、 帮助其了解相关的劳动力市场;
3、 帮助其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最后,我将自己的北森测评号码提供给王先生,让他回去后上网做一个标准化测评,从科学的角度对自己进行客观地审视和了解。
在第一次见面后,我对掌握到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回忆和记录,并反复思考一些关键点,力求找到切入点。毕竟是第一次以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的专业态度来处理案例,一开始我的思路还是陷入了误区:想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来劝王先生还是回四川工作。但是我马上也意识到了这种想法就违背了职业规划师只能作为来访者职业生涯规划的“陪伴者”的定位,可是如果不能帮助来访者解决眼前的问题,我又怎么能算是“尽职尽责”呢?再说,王先生的情况中又掺杂了一些生理、心理方面的疾病以及个人情感问题。思考再三,很想向GCDF的培训老师发邮件寻求督导,但是正值新春佳节,担心冒昧打扰老师们休假,所以就发邮件给我们学校参加GCDF武汉一期培训的老师讨论这个案例。
很快我收到了老师的回复,老师跟我分享了他之前做案例时的经验和教训。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确实容易一接触来访者就急于影响他人,甚至代其做出决定。他建议我要建立以来询者为中心的理念,同时谨记职业规划师的职业道德范围,绕开对王先生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的探究,专注于来询者的职业问题和来询需求。在切入点这个问题上,老师也比较赞同我的想法,王先生的问题比较适合以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的模型为指导思想。
收到老师的回信后,我端正了对于自身角色的定位,对自己的思路也坚定了信心,决定不拘泥于职业规划服务的流程和步骤,解放思想,以人为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王先生,他在对于自我的认知上前进哪怕一小步,我都应该视作是对付出努力的肯定,而不应该执著于马上解决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所有问题。
基于此,根据我对王先生的问题的理解,初步拟定了咨询方案。
1、 帮助王先生共同理解标准化评估的结果;
2、 挖掘王先生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核心,帮助他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围绕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模型共同探讨他现在的工作是否能够与他的情况相匹配;
3、 与王先生共同了解劳动力市场信息,并且比较现在的工作和成都的工作选项的利弊,找出各种选择的可能性,启发其做出选择;
4、 从长远的角度,与王先生一起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将事业与家庭的平衡问题也要考虑进去;
5、 协同王先生制定与其职业发展目标配套的行动计划并鼓励实施。
第二次见面:
这一次,王先生带来了其在网上做的标准化测评的报告,在分析报告的同时,我让王先生用自己的语言在纸上写出对自己的性格的描述。两份文字结合起来,我对来询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 职业兴趣方面:王先生的职业兴趣在金融、人文和社交等方面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倾向,跟他目前从事的职业还比较契合。
2、 性格方面:王先生的性格为外向、感觉、情感、判断(ESFJ)。从测评结果来看,王先生性格开朗外向,喜欢团队合作的工作,情感充沛,想象力丰富,关注外界事物并且能够适时做出反应,渴望和谐的人际氛围,不拘小节,敏感,猜疑心比较重,喜欢随遇而安。对过多的规则和约束反感,进取心强,对人对事追求完美。情绪表现不是很稳定,抗压遇挫能力比较弱。
3、 动力方面:报告显示王先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适合在较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下,承担销售或者研究方面的工作,能够较好的发挥其潜能。
我也请王先生谈了在网上进行标准化测评时的感受。他高度肯定了测评的专业性和准确性,认为这对于认识自我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告诉他不能完全依赖测评报告,测评只相当于勾画了大体轮廓,还要结合职业生涯中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才能够比较客观地解决问题。
经过这次见面,我和王先生一样都觉得充实而有收获,我们约好了下次会面的时间地点,并且对于咨询的效果非常有信心。
第三次见面:
按照预先设想的咨询方案,这一次我将挖掘王先生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核心,帮助他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围绕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模型共同探讨他现在的工作是否能够与他的情况相匹配。
1、兴趣探索
我采取非正式评估的方法,首先通过访谈从王先生的兴趣入手。我询问王先生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籍。他说,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从小到大家里有很多课外书籍,童年时的生日礼物、儿童节礼物都是成套的书,基本上什么类型的书他都喜欢看,印象深的是《十万个为什么》、人物传记系列、郑渊洁童话系列等,并且养成了只要有空,哪怕吃饭睡觉上厕所都会捧本书在手上的习惯。工作以后,因为专业的需要,对于金融理财类的书看得比较多,之后又因为感觉到内心的浮躁和情绪的无处宣泄,转而看了很多道教、佛教的书,例如《老子》、《论语》等,觉得受益匪浅。
我询问王先生求学期间喜欢和擅长的科目。他说他受家庭熏陶(母亲是大学英语教授)对语言类的科目感觉比较好,而且成绩也不错,这在男生中比较少,而数理化等需要深入研究才能解答的科目,虽然通过努力可以维持比较高的分数,但是不算有兴趣。所以,在高考时,第一志愿填了中山大学的保险学专业,也是考虑到专业的热门程度和兴趣相结合。从内地到沿海高校学习,从语言到生活习惯甚至消费观念等都有很大差别,但是王先生还是很快就适应了大学生活。大学期间,他的成绩一直不错,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多次获得奖学金。曾经考虑本科毕业之后要出国,也着手做过一些准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出国留学的计划暂时搁浅。
我又询问王先生的业余爱好。他说一直比较喜欢体育运动,小时候就专门学过游泳、足球,是院足球队的主力。现在办了健身年卡,每天下班后都回去住处附近的健身会所健身;他还说很喜欢在KTV放声高歌的感觉,是同事朋友中的麦霸和活跃分子;闲暇时,他还喜欢四处寻觅美食,广州和成都的知名小吃,王先生都能如数家珍。
通过交流,我感到王先生知识面比较广泛,在其同龄人中积累也比较深厚,另一个方面也显示出其思虑太多,对自身的要求很高;职业兴趣上偏向人文社科范畴,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他在工作之余,非常注重生活品质,懂得享受生活。这一部分的探索之后,王先生认为在广州从事高强度高压力的金融行业使得他无法很好地拓展自己丰富的兴趣爱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自己心情不能得到放松,觉得不是很轻松愉快。
2、能力探索
这一部分我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王先生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得不是很顺心是否是能力方面的原因。采用的方法是成就感事件列举法。
我询问王先生在工作方面最有成就感的有哪几件事情。他说了以下几件事情:(1)大三暑假专业实习时,同学们各自联系实习单位,他通过网上申请、笔试、面试成为著名外资保险公司——友邦保险公司的一名实习生,实习期间也获得了导师的好评。(2)毕业求职时,四处投递简历都没有进展,但是终于把握住了招商银行这个机会,并且以出色的表现被录用。(3)工作几个月后,他意识到作为一名本科生,要想在银行有所发展,还需要不断充电,就报名参加了理财规划师培训并通过考试,加之本科时通过了两门保险精算师考试(此考试难度很大),所以他的专业水平很有优势。(4)有一次,一个其貌不扬的老年人到他们银行咨询,其他的客户经理都忙着接待其他衣着光鲜的客户,只有他耐心细致地向老人介绍产品,结果这个老人一次性买了一个大单,并对王先生的工作赞不绝口。
通过这几件事,我觉得王先生的业务能力完成目前的工作应该是游刃有余,也具备一些工作所需的可迁移能力,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一直觉得不得志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又询问王先生有哪些事情让他对目前的工作环境不满意。他说了以下一些事情:(1)他所在的工作环境是越秀区某地铁出口的一个招行分理处,每天人流量很大,而且本地人居多,很多本地的老头老太太只会说广东话不会说普通话,有的甚至连普通话都听不太懂,王先生在广州生活了近6年,听力没有问题可是不太会讲粤语,一定程度上给工作带来了阻碍。(2)身边的很多同事都是女生,她们在与客户沟通时非常细心周到,有亲和力。客户大热天走进银行,她们第一时间送上清凉的饮料,过年过节发送祝福短信,介绍理财产品之前先话话家常拉近距离,这些都是王先生想不到、或者想到了也拉不下脸去做的事情。(3)王先生性格比较不拘小节,看不惯形式上的东西,表现出来就常常在开会或者发言时对领导不太恭敬,偶尔还会跟领导和同事有些小摩擦,积累下来,他感觉到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不太自在,怀疑已经得罪了领导,工作上再怎么出色也不会有出头之日了
通过这几件事情,我感觉到王先生虽然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业务能力,但是对于处理人际关系不是很在行,而地域的局限性也给他带来了一些压力。这些问题也持续了一年多,并且王先生觉得短期内无法改变。
3、价值观探索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我没有找到分类卡片,只好退而求其次采用访谈的方式对王先生的核心价值观进行探讨。
我询问王先生在选择工作时最看重哪些因素,他的答案是:(1)成就感(2)工作环境(3)发展机会(4)报酬(5)生活方式(6)尊重和认同。
我又询问王先生最不看重哪些因素,他的答案是:(1)创造性(2)变异性(3)管理权力(4)紧张充实。
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以看出王先生对于工作价值最看重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渴望得到公正的对待,秉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趣的是,他特别提到了生活方式,这正好印证了他兴趣爱好广泛,注重生活品味的特点。
进行完兴趣、能力、价值观三方面的探索之后,王先生自己都发自内心地说,从来没有如此系统而全面地审思过自己。我再把明尼苏达的工作适配论模型画给王先生看,以他为原点出发,让他自己列出对于工作的需求和自身具备的能力,再以工作单位为另一个原点出发,也列出工作对于员工的要求和所能提供给员工的软硬件条件,然后两者做一个对接,看是否能够适配。结果,王先生无奈地说,目前的工作确实对他不太适合,要不就是赶紧自谋出路,不然继续勉强呆下去也不会有太多的机会。看样子,他已暗下决心,或者说,他早已有了选择,测评和这两次咨询帮助他坚定了自己的决定。
虽然结论对王先生而言意味着生活将有很大的变动,但是欣慰地看到,短短几次见面,在王先生身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我想,这就是职业规划的神奇魔力吧。
第四次见面:
距离上一次见面,过了好几天的时间,因为在上次咨询结束后,我给王先生留了作业,要他发动各方资源,了解成都金融业的现状和用人需求以及工作条件等,这次我们一起来分析他收集到的信息,列举出备选项。
王先生满面春风地按时来了,带来的还有一个好消息!他在求职网上发布了自己的求职信息后没过两天就有不少猎头给他发来了邮件,其中也有成都的外资银行。当然,王先生也没有忘了完成作业,他多方了解了成都金融业的情况,兴奋地告诉我,以前认为沿海地区与成都在理财观念等方面有天壤之别这个想法是片面的。差距确实存在,但是现在内陆地区市场经济活跃,人们的理财观念与日俱增,个人理财业务有很大的市场;其二,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宜居环境和招商引资魅力,吸引了很多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知名外企驻扎成都,并且效益不错;对王先生而言,还有很重要的一条是,身处盆地的成都,对于像他这样的“本地人、异地求学、手持认证、有发达地区从业经验”的专门型人才求贤若渴。听王先生这么一说,我也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显然他已经迫不及待要接住成都猎头向他及时抛来的这支橄榄枝。
王先生真诚地对我说:“孔老师,感谢你帮助我了解自己,下定决心改变环境,没想到真的是树挪死,人挪活,我准备明天就去面试!”我们又一起就王先生草拟的求职简历进行了反复推敲和修改,我建议他紧紧围绕所要应聘的银行的性质突出自己的优势,并且力求简历中每一句话都要符合职位要求的相关性。一个小时下来,王先生的简历简洁明了,没有一句废话,措辞严谨的中英文对照各一页纸,突出了他的所有优势。
临走时,王先生踌躇满志地表示对此次面试机会很有信心,将好好把握,如果有好消息将第一时间通知我。
第五次见面:
按照之前的计划,这是我和王先生的最后一次咨询会面。王先生果真顺利通过了成都渣打银行的面试,拿到了理财经理的offer。那么这次,我们将从长远的角度,与王先生一起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将事业与家庭的平衡问题也考虑进去。
我对王先生作了一个想象引导,启发他对于自己的未来进行一下想象,他按照我的提示进行了充分的想象。
他首先想到自己退休的时候是一个身体健康,经济富足的老先生。在成都这样一个生活条件舒适的城市,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房产,家庭和睦。每天锻炼锻炼身体,和三五老友喝喝茶、打打麻将,还利用自己的业务能力炒炒股、买点基金。
他想象中,20年后的自己在成都很好的金融机构身居要职,受到下属的尊重,经常跟社会各界名流往来,对金融市场的走向有很准确的把握,不时受当地媒体邀请发表股市或者投资评论;拥有一套按揭的复式房,气派实用的私家车;妻子贤惠温柔,孩子成绩优秀,父母健在,其乐融融。
他想象中,10年后的自己海归回到成都,掌握了更加前沿的专业知识,工作稳定下来,受到领导重视,同事关系融洽,开始厚积薄发;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有来往密切的好朋友;在成都按揭了一套不大但实用的房子,有能够代步的汽车。
他想象中,5年后的自己通过愉快的工作而又充实的工作,攒够了去国外留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实现了自己多年来去国外学习金融专业的梦想,并且利用假期游历了欧洲各国,开阔了眼界,也交了很多朋友。
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想象以后,王先生显得非常愉快,他说这么彻底地放松,认真地想象自己的未来之后,仿佛获得了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他觉得目标明确了,只要不懈地努力,那些关于未来的一幅幅画面也并非遥不可及。
看到王先生的收获,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虽然他一再地向我表示感谢,但是我感到王先生对我毫无保留的信任和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态度在我们的咨询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这种态度,也许咨询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他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收获。作为一个助人自助的职业规划师,我能够帮助他的仅仅是提供一种方法,打开一扇认识自我的门,而不能够代替他做出选择,做出选择的永远只能是当事人自己。然后,赠人玫瑰,手留余香。